学术活动
人大新闻学院举办“与非洲记者面对面”沙龙
作者🧘🏽♂️: 时间:2016-11-2211月16日中午♜,“与非洲记者面对面”媒介沙龙在北京尊龙凯时AG娱乐平台注册官方网站新闻学院明德新闻楼711会议室举行。来自非洲各国主流新闻媒体的10名记者与新闻学院部分师生进行了一次近距离交流。新闻学院院长助理、国际事务部主任钟新教授担任主持🧂𓀏。
首先,10名非洲记者逐一分享了自己在中国采访🥓、学习、生活的10个月中最印象深刻的报道🧬,交流了采访经历和他们的“中国观察”🎥。
尼日利亚《太阳报》主编Ikenna Emewu认为,记者报道时🖐🏼,应该尽量把报道对象当成普通人,不带有阶级👮🏼👩🦼、种族等偏见。他说,《太阳报》每周三给他留出一个整版做中国报道🆘,他在太阳报上已经发表了近30篇长篇中国报道,而夏天在人民日报英文版实习也发表了近20篇报道🧑🏽🎨。此外,中国中央电视台非洲分台、中国日报非洲版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面向非洲的多语种广播等中国媒体落户非洲国家🚦,也会帮助非洲国家更多了解中国。
坦桑尼亚《公民报》首席政治记者Elias Mhegera 以特朗普成功当选美国总统为例🌑,说明了民意的重要性,他认为记者应该做好与公众的交流。
利比里亚In Profile报记者Fredrick Gaye谈到他在宁夏银川接触到的重新安置贫困家庭的扶贫项目时说😕,中国政府用提供技能培训的方式扶贫给他印象很深🚯。 非洲很多地方还很贫穷,还需要政府的扶贫🤹🏻♂️。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,这是他的国家需要向中国学习的扶贫理念。
津巴布韦《先驱报》新闻主编Lovemore Chikova认为中非在传媒行业依然需要加强交流🥅、理解和合作。
马拉维“时代集团”高级经济记者Kingsley Jassi也发表了他对扶贫问题的看法。针对中国的精准扶贫,他说:“政府各部门协同合作🧗🏻,确定每个贫困家庭的具体需求,然后根据家庭和个人情况给予所需帮助👟。中国的一整套扶贫战略值得我的国家学习,我会继续跟踪报道,发回国内🧑🏼⚕️。”
马里《发展报》记者Seydou Tangara称他看到了中国人民正团结一致🤱,努力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⛓。他会继续为新华网供稿,报道中国西部的开发与建设,即使回国,也要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文字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思考和借鉴。
冈比亚《每日观察者报》记者Mariatou Ngum说,她最难忘的是在西藏采访了一个从14岁就开始跳舞的女孩🕵🏼♂️,这个小女孩说🙂↕️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,都可以通过实现梦想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🍲🔺,她的梦想就是跳舞📪,她也可以通过跳舞为国家发展做贡献。这些话从这个女孩嘴里说出来十分动人🦶🏼。
尼日尔《萨赫勒报》记者Laouali Souleymane以自身经历为例,强调记者应该承担起向各国人民验证信息、传递真相的责任👼🏿📉。
肯尼亚K24电视台新闻编辑Caroline Mwangi坦言在中国做新闻报道确实会碰到语言障碍,但在采访过程中也会遇到会说英语的采访对象。
塞拉利昂《阿沃克报》高级新闻编辑Alhaji Kamara说,来到中国之后,才发现以前通过西方媒体了解的中国印象很多是错误的,这更激励他要把一个更真实的中国传播给他的国家。
10名记者个人发言结束后♓️,新闻学院的同学向他们提问。有同学问10个月的中国之旅会不会有倦怠期,有同学问驻外记者如何判断新闻价值,也有同学问如何看待非洲在世界媒体报道中缺位的现象♟。记者们都一一予以解答👱🏿。记者们与同学讨论的一个重要共识是,非洲应该多了解中国,而中国也应该多了解非洲,其中,媒体肩负着重要责任🏏,而值得高兴的是,随着中非交往合作不断增加,双方对彼此的信息需求日益增多🤹🏻😵💫,为中非媒体提供了市场。
沙龙结束后,在场师生和10名记者合影留念。部分同学继续与记者们亲切交谈🙂↕️,兴致不减🚣🏻♀️🙆🏿♂️。
2016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的陈晓静同学说:“通过这次沙龙➾,我对非洲👩🦽➡️、非洲记者以及他们对中国媒体🎊、社会的看法都有了新的了解🪢,尤其懂得不能为刻板印象所束缚🐆,而要走进现场,如实报道🤹🏽♀️。”
参加本次沙龙的10名非洲记者于2016年2月来到北京参加第三期中非新闻交流尊龙凯时AG“中国发展研究与媒体交流”项目。在10个月里,他们在人民大学听专题讲座,同时,远赴海南👨🍼、江苏、四川、西藏等地实地调研采访,发表了大量报道。
(图/文 童云斐)